欢迎访问bwin必赢
bwin必赢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工艺与装备并行的发展思路,瞄准国家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山东为己任,开展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性能及应用研究。近些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的各类项目近千项,年均获得科研经费3500多万元,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自2005年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EI/ISTP论文3000余篇,SCI他引6000余次,平均引用率9.18,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每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项以上;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2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0项、二等奖71项。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院逐渐形成了以材料的液固结构演变规律与控制为特色,金属材料的热加工为优势,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硅高分子和先进陶瓷材料为补充,计算材料学及新型能源材料为新增长点的,涵盖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各材料领域,融合了传统材料与新兴材料发展特点、材料科学与材料加工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支持了材料学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录:学院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清单
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刘先志出席大会,并向大会呈交9篇论文,获科技个人奖。我系杨士浩、杨相寿、王汝孝、王执福合作完成的“高铝稀土球铁”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杨相寿为主完成的“稀土变质剂在白口铸铁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王执福为主完成的“稀土高铬镍氮、高铬锰氮高温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为表彰刘先志在机械振动和热力学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7年,孙希泰为主完成的“含脱氧剂中温熔炉用盐”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88年12月,王执福、和德昌、朱同科、和正光等合作完成的“稀土高铬镍氮1200℃耐热钢”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88年12月,马家骥、张恩洪合作完成的“无锡耐磨铜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88年12月,杨相寿、王孝华、公志光合作完成的“球化白口铁及其变质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88年,杨士浩为主完成的“高铝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89年,邹增大为主完成的“白口铸铁轧辊焊补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0年12月,杨士浩、李秀真、杨兆贤、梁邦林、王汝孝合作完成的“耐热含铬铸钢”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91年,王执福为主完成的“锰氮高温耐热钢、高温耐热铁基合金技术开发”成果荣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1991年,杨建华为主完成的“抗冲击高耐磨堆焊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1年,边秀房为主完成的“铝合金除渣除气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2年,张晓玲为主完成的“高效无毒防脱碳热处理盐浴添加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2年,张恩洪为主完成的“高铝锌基耐磨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3年,李庆吉为主完成的“螺旋金属丝冷拔工艺及陶瓷模具”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3年,王世清为主完成的“处理奥氏体锰钢的SR变质剂及其处理工艺”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5年,李木森为主完成的“硼砂石墨型粒状渗硼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6年12月,刘树藩、孙学忠、孙京豪、姜青河等合作完成的“S14系列转子混砂机”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7年,任登义为主完成的“高碳合金钢轧辊局部冷焊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8年,舒其馥为主完成的“汽车伞齿轮的热锻-冷摆碾精密成型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刘相法为主完成的“铝合金铁相球化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1999年,李凤照为主完成的“新型稀土多元微合金化节能空冷贝氏体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2000年,王执福、于化顺、张景德合作完成的“反应生成粒子复合强化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1年,尹衍升为主完成的“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2年,朱瑞富参与完成的“耐磨奥氏体锰钢化学成分和热加工工艺优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吴佑实为主完成的“三层核壳结构型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合成技术及其环保漆研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赵国群为主完成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赵国群为主完成的“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及应用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