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bwin必赢

当前位置: bwin必赢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发布日期:2024-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一)目标与标准

1. 培养目标

1)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修养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创造性专业研究人才。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国际化科研视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部门以及高新技术单位输送高质量的开拓型人才。

2)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层次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政治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修养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国际化视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研发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富有潜质的研究型人才,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2. 学位标准

1)博士学位标准

普通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5年。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前沿讲座、讨论班、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博士学位证和博士毕业证书。

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等。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应公开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论文形式体现的成果是以第一作者和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出版、网络可查为准。在学期间在SC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或SCIⅡ区及以上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硕士学位标准

普通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后,可授予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论文形式体现的成果是以第一作者和“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出版、网络可查为准。在学期间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SCIEI学术论文1篇。


(二)基本条件

1. 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主要培养方向:材料熔体结构及其遗传性,晶体材料与器件,材料成形与加工新技术(铸造、焊接与塑性加工),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材料的组成、晶体结构、缺陷与性能研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物理与化学等。

2.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现有教职工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74人。拥有国家级人才3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名、国家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省部级人才40余人次。打造了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具有踏实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每年组织人才招聘2-3次,举办国际学术论坛1-2次,延揽优秀人才,助力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并组织新进青年教师与新增导师进行教学科研及学术诚信专题培训。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工程师100余人,通过中外结合、兼职聘任、企业协同等方式补充多元化师资,有效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发展。

3. 科学研究

学位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重大原始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在材料液固结构及精密成形技术、特种高分子及新能源材料、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及强激光技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优势方向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空航天工程、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高速轨道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省部级一等奖75项。近五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2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00余项,实到科研经费11.5亿元,实现成果转化到校收益9000余万元,承担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聚焦“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注重原始创新,服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本学位点成功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优势学科,标志着“811”项目已正式启动。

4. 教学科研支撑

学位点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山东大学三个重点建设的“学科高峰计划”优势学科之一。材料及加工制造学科是山东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的“五大学科群”之一。材料科学和工程学ESI国际排名稳定在前1‰。

全力推动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攻克了黄光激光器、深紫外激光晶体及器件等关键技术并对国外禁运;全力建设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攻克了8英寸大尺寸碳化硅单晶制备关键技术,形成了碳化硅从单晶衬底、薄膜到器件制备的自主产业链,为促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保障;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新增金属成形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正在参与高端装备防护与功能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学位点国家级平台建设实现重大跨越,初步形成了材料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此外,学位点还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平台16个,拥有仪器设备价值超3.4亿元,实验室面积近4万平方米,为本学位点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支撑。

5. 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学金种类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博士研究生每月25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800元;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万元;学业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评选;困难补助,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及突发事件补助;优秀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包括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学金。2023年度组织开展293.679万元奖学金评比,其中学业奖学金金额为256.979万元。

2023年五四表彰中,1个团支部获山东大学先进团支部,46人获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1人获山东大学优秀团干部,山东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共46人。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二等奖,获2023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第九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3项,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2项。

推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走深走实,形成“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案例集和微纪录片各1份,组织山东大学研究生暑期科研实践(社会调研)立项2项,获评优秀指导导师1名、优秀带队老师3名,优秀实践个人3人。


(三)人才培养

1. 招生选拔

为保证研究生优质生源及招生质量,本学位点采取了多项措施:吸引外校优质生源,留住本校优秀学生;开展材料学科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学院组织招生工作小组开展优质生源拓展;鼓励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申请硕博连读培养。202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78名,博士研究生74名。

2. 思政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政治引领作用和首批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践行科教和产教协同育人,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品行一体化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发挥学科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产学研实践育人新机制,提升“三全育人”实效。2022年度与国内16家知名企业签署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基地,全力构建实践创新与思政育人双驱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注重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做好研究生辅导员选配工作,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和实际效果。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运用“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入脑入心。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强化能力提升,优化培养体系,2023年度共组织开展5项山东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研究,2项思政教育案例获评山东大学2023年度学生工作优秀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双带头人”引领、思政与科研并举的党建育人模式》入选山东大学2021年度优秀思政工作案例名单。

3. 课程教学

为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本学位点全方位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水平,构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科学合理并具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注重加强研究生选课、教学检查监督、课程考核评估、成绩管理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实行学生一课一评制度。近几年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生课程开课率均到达100%

注重开展研究生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形成以师生面对面授课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加强并扩大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的覆盖范围。

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获山东省优质(精品)专业学位教学案例1项,山东大学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1项,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研究团队获山东省2023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航空复材智能制造及服役安全预警交叉创新团队、环境岩土工程材料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获山东大学2023年“学科交叉导师创新团队”。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制定《实践实训教学科研活动实施办法》,大力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健全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家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工作落实落地。设立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经费,确保工程硕博士高质量培育。与联培企业进行多次互访交流,建立了“班子领导、导师、管理队伍”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机制。与国内重点单位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创新工作室。获批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山东大学首个研究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

4. 导师指导

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导师可自主申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导师应具备以下两项基本条件:

1)科研项目与可支配经费

近五年内,作为项目负责人新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及以上,且到账总经费不少于100万;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新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且所有项目到账总经费不少于150万;或所有项目到账总经费300万以上。

2)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近五年内,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及以上;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出版集团纳入自然指数统计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一区SCI收录论文3篇及以上。或近五年内,作为完成人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作为前五位完成人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作为前三位完成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或作为第一位完成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5. 学术训练

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位点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内容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系列讲座,文献讲座,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成果介绍等。形式有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提倡并鼓励双语或全英语讲座。

6. 学术交流

“求材学术论坛”与“海右博士论坛”已成为本学位点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以bwin必赢建院七十周年为契机,精心组织举办院士高端论坛等系列学术报告会。2023年度举办学术论坛20期,其中求材论坛17期,稷下风1期,海右博士论坛2期。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深入合作,获批山东省外专项目1项,经费412万元;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医药功能材料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立项;与日本大阪大学共建材料连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与日本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焊接与增材制造新进展”特色国际项目交流活动;4人受邀参加熊本大学2023年工科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合作关系;武传松教授获焊接科学与工程计算先锋奖,贾传宝教授获美国焊接学会戴维斯银质奖章;与日本小松株式会社持续产学研合作,今年是连续合作的第20个年头,助力小松工程机械成为世界影响力品牌;9名研究生CSC资助赴境外攻读博士或进行博士联培。

7. 分流淘汰

实行硕士生中期筛选和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博士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转博当年进行。中期考核结果分为优秀、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业务学习考核均合格者,视为中期考核通过,准予按计划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暂缓通过:未修完规定课程或有课程考试不及格;未进行论文开题或第一次论文开题论证未通过;在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专题报告与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存在弄虚作假、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反映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研素质极差不宜继续培养。按照末尾淘汰制,每年约有15%博士生暂缓通过。

8. 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要求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务必树立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落实论文评阅、预答辩专家、正式答辩专家的监督把关责任,釆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完善学位授予的质量保障和长效机制。

2023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山东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9. 质量保障

健全学术治理与教学管理体系,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能。有效落实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建立完善学术不端处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教学督导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效益、贡献为导向,坚决破除“五唯”,构建科学、多元、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改进育人质量评价,推进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强化培养过程评价,建立学位论文与阶段学术成果并重的综合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五育并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三全育人”落实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0. 学风教育

本学位点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教育研究生培养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引导研究生遵守科研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课程、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术诚信宣传教育。结合《山东大学学术纪律处分规定》,严禁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各种常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2023年度本学位点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11. 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和运行机制,具有符合国家招生考试要求的招生领导小组及学风与学术道德的管理机构与机制,有专门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负责人,有专职研究生工作秘书和辅导员。坚持实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育人方针,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长年定期开展“求材”品牌学术论坛、“材料杯”系列体育赛事,以及“定格光影,材华筑梦”摄影大赛、“益起成材,料定扬帆”毕业季旧衣回收捐赠等各类校园文化和志愿公益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次。学院研究生会设立研究生权益部,旨在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将研究生权益保护工作贯穿研究生科研、生活全过程,努力提高在学研究生满意度。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了在校研究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对在校食宿、生活安全、科研教学的满意度。

2023年获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下一步要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为积极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2.就业发展

2023届毕业生整体毕业人数为158人,其中有硕士127人、博士31人。其中升学20人、签约就业126人,出国(境)11人,未签约1人。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9.37%、签约率为79.75%、升学率为12.66%、出国(境)率为6.96%2023届毕业生中,去向单位性质分布为:高等教育单位12人、国有企业39人、科研设计单位9人、科研设计事业单位1人、民营企业45人、事业单位1人、三资企业6人、省部级机关1人、地市级机关6人、县级机关3人、中初教育单位1人、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2人。



(四)服务贡献

1. 科技进步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和服务地方、行业和社会的能力,依托新一代半导体领域人才及科研优势,8英寸碳化硅项目成功获批国家揭榜挂帅战略科技任务,单个项目立项总经费达到5亿元,并联合济南市政府规划建设“济南晶谷”,推动大尺寸碳化硅技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

与济宁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济宁市财政支持1亿元,设立发展资金,嘉祥县人民政府投入2500万元,用于先进碳材料研究院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项目孵化招引、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

与山东能源、中车四方、海信集团、潍柴动力、中国重汽、南山集团、魏桥创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融合联合体,共建研发平台30余个,千万级以上平台8个,千万级成果转化项目6项。其中,研发的GaN单晶衬底材料制备技术、大尺寸碳化硅单晶制备技术、自倍频全固态黄光激光器、苯基硅橡胶技术等6项技术成果转让费近亿元,有力推动了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强激光技术等创新成果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应用,有力助推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2.经济发展

瞄准世界材料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强化材料设计制备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功能晶体原创性研究,突破宽禁带半导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技术,研发出“神光工程”、5G通讯和军用雷达等所需关键材料,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国家的宝贝”。针对航天航空重大工程需求,攻克了高性能氟硅橡胶稳定生产技术难题,研制出系列特种密封材料,应用于“天宫”“神舟”等国家重大工程。突破金属磁性材料纳米化以及纳米复合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某型国防重大装备,并推广至华为、小米等民用电子产品。研发的高性能大规格铝合金型材成为我国高铁车体主体结构材料。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涂层应用于歼-20战斗机雷达罩。

发挥学科智库优势,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和山东省材料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着力推动山东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成为山东省十强产业推进体系的重要部分和服务地方的重要窗口。为省委省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言献策,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9个和咨询报告6个,承接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活动4次,组织本学科专家教授300余人次参加服务山东工作,累计推介产业项目462个,签约项目24个,吸引投资350.3亿元,有力推动了山东省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3.文化建设

发挥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举办“未来晶体之星”夏令营、校园体验月等活动,年均接待各地中学师生及家长3000余人次;参加济南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普及新材料发展和应用知识,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6000余人;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200余名,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输送了高层次人才。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位点方向的合力还不够充分,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力度也不够大,部分研究所的团队及其研究方向仍存在散、弱现象,团队整合不够到位,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在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布局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方面,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够大,开拓进取精神有待提升。制约学科发展的杰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重大研究方向凝练、代表性成果产出等工作也亟待加强和突破。

学位点建设和科学研究反哺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不畅,成效不高。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扎实推进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实施面向KPI指标的重点事项支持体系,为增强抢抓发展机遇意识,将“抢占先机”要素融入重点事项各类项目,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新型材料规模化制备、特色仪器设备自研等发展。着力在学科方向、人才队伍、平台条件建设、重大项目与成果等方面下功夫,冲击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构建更加完善和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突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实现一流学位点建设目标。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家高性能材料成形装备重大需求,与济南二机床获批共建金属成形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金属材料高性能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高性能材料成形装备与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成形加工装备与技术、成形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等前沿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高端装备防护战略需求,与青岛海化院、复旦大学申请共建高端装备防护与功能涂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型成膜树脂、环保型树脂、生物基树脂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构效关系研究,并开展关键助剂的自主化替代及实用型高性能树脂与助剂工程化研究。依托驻鲁高校项目启动实施,面向重点行业用轻质合金与复合材料的重大需求和突破相关“卡脖子”关键技术,建设好轻质合金及复合材料制备与智能加工研究院,凝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队伍,形成山东省轻质合金与复合材料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打造创业产业联合体,冲击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强化党建引领,护航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大三全育人力度,实施学院党政领导担任本科生兼职班主任制度,推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化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流教育教学的系统持续提升,通过教材、课程、过程化管理、育人模式等重点建设,不断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高地。